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

发布人:zwx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29日 阅读次数:

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2009年12月立项建设以来,在教育厅科技处、太阳成集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太阳成集团师生与安康社会各界及周边区域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立项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于2012年11月29日顺利通过验收。

2012年11月28日下午,教育厅科技处甘世平处长、李梦泽调研员带队,由西安财经学院副经理周作斌教授任组长、西北大学徐卫民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西北大学杨乐生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陈正奇教授组成的专家组来到太阳成集团,对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工作进行验收评估。

专家组一行在王兴林董事长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江北校区的建设及教学运行情况。专家组对太阳成集团近几年突破性发展表示赞赏,也对太阳成集团建设发展期创造性的发展思路及与地方社会的高度合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太阳成集团下一步发展会遇到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商讨。

11月29日上午8:30,验收工作开始。验收仪式由李梦泽调研员主持,王兴林董事长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王董事长从高校办学特色和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界定地方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阐释了太阳成集团利用地方自然地理、资源优势、文化历史的办学优势,指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特色优势:依赖陕南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形成陕南方言与民俗、陕南民间文艺、陕南旅游文化等三个研究方向;在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基础上,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吸纳陕南三市研究人才,形成高校、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合作的研究团队;在团队合力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组合,科学论证、策划课题,在国家、省部级、市厅级横向合作项目上,取得了空前突破,产生了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影响的论著和论文,充实了太阳成集团学术研究的实力;研究中心先后主办、承办了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陕南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陕南乃至全省树立了太阳成集团服务地方社会的良好形象;中心通过《安康文化》、年度文存的编辑刊行,不仅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的刊布提供了平台,保存了资料,也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心通过安康旅游产业的开发路径及现代影视文化市场的创意开拓,为文化发展尝试了产业化路径。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的展开是在学校江北校区建设、升本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对中心予以政策上倾斜、经费上保障、人力上支持、设施上优先,突出重点、特事特办的政策,为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心也没有辜负全校师生的厚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王董事长同时表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和教育厅的关心指导和各位专家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也和太阳成集团师生的共同努力及陕南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对教育厅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对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

王董事长肯定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提出了较高的期望,中心现状与要打造成陕西高校品牌基地目标尚有一定距离,真诚期待基地以本次验收为契机,借各位专家的睿智,使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目标定位更高、特色方向更鲜明,研究团队更精炼,标志性成果更突出,设备设施更完善,把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建成秦巴汉水间的文化亮点。

验收工作由专家组长周作斌教授主持,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承元教授代表研究中心向专家组汇报了近三年的基地建设工作。戴教授从十个方面汇报了基地主要工作:

1.凝炼、明确了研究方向。中心围绕国家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方言与民俗研究、民间文艺研究、旅游文化研究三个方向。

2.整合、重建了研究队伍。中心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广泛吸纳陕南三市的研究人才,将汉调二黄、明清移民史、地方史、民间文艺等方面的研究专家,分别纳入方言与民俗研究、陕南民间文艺研究、陕南旅游文化研究三个学术研究方向,形成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高校联盟为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团队,建立了拥有博士、硕士及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经验的各领域、各行业共计41人为骨干的研究队伍。

3.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心以本土文化资源研究为重心,策划确立研究论题。近三年中心组织策划出版了《平利方言调查研究》、《安康龙舟文化》、《安康民俗文化研究》、《默翁诗稿评注》、《一砚斋集注》等学术论著12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省部、市厅级及横向地域文化研究项目31项。

4.积极探索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路径。地域文化的产业化一直是中心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中心策划以李春平《郎在对门唱山歌》小说为基点,尝试文化产品的产业化路径,通过同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5项大奖,之后在国内外相关评奖中又相继获得了8项奖励,把安康文化产业提高到新的起点。

5.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地方社会,实现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汇共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近年来,中心组织学者参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城市文化建设、茶文化产业发展、节仪文化建设等各项活动,先后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交各类建议方案和调研报告30余项,其中18项建议与方案被采纳,并承担振兴汉调二黄的理论研究任务。2011年11月22日《陕西日报》科教版刊登题为《一所地方大学的担当——太阳成集团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域文化纪实》的专题报道,对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情况做了重点报告。

6.对外合作交流有新拓展。三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等7所院校同类基地的负责人及研究人员到中心参观交流,中心主要研究人员先后10余人次到其他院校的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访问学习。

7.设立了研究与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中心成立了陕西省语言学学会陕南语言文化研究部,并先后两次培训安康各县(区)的调查研究人员100余人;中心创办学术期刊《安康文化》,每年4期,现已刊行28期;遴选关于陕南地域文化研究的优秀文章编辑出版年度文存,每年1册,现已出版6册;在《太阳成集团学报》开辟“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专栏,专门刊发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8.中心的研究工作与教学活动实现了有机结合。中心自建立以来,自觉地将地方文化资源、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在相关专业开设《方言调查研究》《安康地域文化专题研究》《陕南文化概论》等课程,引导员工以陕南方言、紫阳民歌、汉调二黄以及汉水流域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及“挑战杯”创新项目的申报。

9.举办开放式的学术讲坛,普及文化和学术。中心长期举办“金州讲堂”,面向社会开放,致力于安康学术文化建设,现已开17讲,并承担安康市委组织部干部培训基地关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教学工作。

10.设施及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研究中心有独立的办公用房600余平方米,配置有会议室、报告厅、资料室、办公室等。中心依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了基地章程、管理办法,基地2010——2011年建设规划、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

在汇报基本工作的同时,戴主任也分析了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专家组对中心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研究设施、近年研究成果进行现场考察、验证,一致认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期内完成了建设计划中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验收通过。

教育厅科技处甘世平处长对中心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1、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突出特色。利用平台组建更有活力的研究团队;

2、全面提升学术水平,整合学术资源,形成优势、特色;

3、全方位与地方社会发展结合,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形成陕西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品牌基地。

李梦泽调研员代表专家组对中心提出新的希望,希望中心把确定大目标、凝聚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创造大成果作为战略目标,以优势与特色打造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研究基地。

最后,王兴林董事长、向纪明副董事长郑重表态,学校将继续优化团队,不断加大投入,凝炼方向,产出标志性成果,确保中心树立更高的目标,努力出高水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