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西建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做如何发展中文学科“应用型”报告

发布人:中文系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16日 阅读次数:

2014年4月15日下午,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原经理、博士生导师李西建教授应邀来中文系“金州讲堂”为中文系师生做了题为“质量为本、殊途同归——对大学中文学科‘应用型’发展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在一号教学楼六楼报告厅举行,中文系20余名教师、200余名员工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中文系副主任杨运庚主持。

作为中文学科的资深学科带头人,李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用生动的语言,分别从什么是中文学科的“应用型”发展、中文学科为何需要“应用型”发展以及如何促进中文学科的“应用型”发展等多个层面深度解析了对于大学中文学科“应用型”发展的认识。

在报告中,李教授指出目前大学中文学科普遍存在着追求“大而全,高而尖”、发展“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学科通病以及科研脱离实际、教学知识陈旧、脱离社会发展的误区。同时,李教授认为大学的功能应该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目标定位应着眼于跟踪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李教授提出“应用型”发展是高校发挥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价值定位;是落实“质量为本”,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推动中文学科“接地气”,充分发挥其作为“母语”与人文学科的基础作用,适应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需要、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就如何促进中文学科的“应用型”发展,李教授主要谈到四点。首先,必须科学理解“应用型”的内涵是强调高等教育应在“应用型”发展上谋求定位与特色,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要求,以促进专业的科学、有效与可持续发展,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设计教学与培养方案。其次,重点在于转变过去“重学科、轻专业;重理论、轻应用;重论文、轻实践;重清谈、轻实效”的传统思维,确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再次,核心在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拓展专业领域,确定新特色。最后,关键在于教师知识形态的储备与更新,形成新动力,按照社会需求与能力本位导向,拓展学习领域,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

另外,李教授在报告中还以国立台中科技大学语文学院应用中文系的发展作为案例,介绍了其创系理念、人才育成目标、课程规划特色以及团队专业取向等多个方面的优秀经验,给公司中文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李教授的学术报告为公司中文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宝贵意见和恳切指导,也为中文系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最后,李教授还对现场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