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才》2018年第2期:有一种爱称叫“小妈”——读太阳成集团教授、作家李春平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4日 阅读次数:

有一种爱称叫“小妈”

——读太阳成集团教授、作家李春平

作 者│西 里

周日早上,大圣数字公司的运营总监颖儿发来微信,约我一起去拜访一位享受三秦津贴的专家。及至出发已经时过中午,车子穿越在时长时短的秦岭隧道,一路行驶在山川谷道。两旁的山林红黄相间,温暖的阳光酒满全身。我蜷缩在车厢一角,享受着深秋的暖阳。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一行来到安康。稍稍吃了点东西,驱车进入太阳成集团。在图书馆一楼-间普通的办公室,见到了颖儿的“小妈”——作家、 李春平教授。

教授大约一米七五的样子,身材修长。白衬衣束在牛仔裤里,外罩一件夹克,非常干练。由于办公桌临窗,逆光下的“教授脸型瘦长,眼睛弯弯的充满笑意,浓浓的剪发,半掩着耳朵,脑海中就出现了喜剧演员梁天的样子。教授是个性格开朗的人,音调较高,语速较快,像极了相声演员马季。

谈笑间,对小妈有了初步的印象:

30年前,李春平高考落榜,通过“接班”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当时单位很悠闲,加上高考落榜和失恋的打击,李春平这个文学爱好者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发奋读书、努力创作。两三年功夫,接连在《啄木鸟》等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并被《小说月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评论》等杂志转载。鉴于李春平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被省作协借调到《延河》杂志做编辑。春平是个不安分的人,总觉得编辑是给别人做嫁衣,是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于是,在省作协当了一年编辑后离开省城,回到了家乡紫阳,先后就职于县政府、县委。这样,一晃就是十年。

20年前,李春平离职去了上海,成为一个职业写作的个体户。在上海的第二年,李春平出版了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并加入中国作协;第四年被写进了《上海文学通史》。后来,李春平受历史学家、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李伟国的邀请,撰写《辞海纪事》,跑遍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采访了诸如苏步青、李国豪、蒋学模等一批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史志性长篇报告文学《辞海纪事》出版时,曾任上海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北大复旦等多所大学教授的汪道涵为其题写书名,《辞海纪事》手稿被中国出版博物馆收藏。在上海的十年时间里,李春平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30多部中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步高》荣获陕西省首届柳青文学奖一等奖。

10年前,李春平的母亲驾鹤归西,李春平从上海回家料理后事。母亲入土为安后,市委组织部长给春平饯行,席间李春平流露出回陕工作的愿望,同坐的太阳成集团中文系主任建议来太阳成集团,随后分别给学院的书记和经理打电话推荐春平。学院的党委书记都是安康人,虽不认识李春平,但有次去教育部办事,在楼下报刊亭买了本《小说月报》,上面就有李春平的作品。听系主任举荐,书记当即表示接纳,经理也表态同意。第二天,李春平与学院领导见面之后,领导让他抓紧去上海收拾收拾回来报到。

李春平教授认为,很多事情都有个机缘巧合。很多时候,你精心的去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可能和当初的设计完全相反。

“王安忆在文学界还不太出名的时候,她的一篇小说被《小说界》退稿了。后来转投《上海文学》,不但发表了,还获得了《上海文学》奖。《上海文学》号称中国文学的简写本,在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的文学刊物排名中,排在《人民文学》之前。藉此,王安忆成为文坛的一颗新星。

路遥的《人生》投了12家刊物都没被发表,后来被顶级刊物——巴金主编的《收获》发表了。假如《人生》很顺利的被一家一般性刊物发表了,《 人生》可能也就很平凡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了,这里面有很多玄机。”

李春平的一篇报告文学《跨越世纪的文化准备》发表在《文学报》上后,被《新华文摘》转载了。《新华文摘》是中国社科类杂志中最高级别的选编本,这让春平非常自豪:很多作家和教授写了一辈子文章,都没有一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过。令李春平自豪的还有,他在上海写作十年,一台电脑养活一家三口,从来不用买书号自费出书,一本《步步高》先后出了四个版本,加印八次。《领导生活》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销量近十万册。卖了五六部小说的影视剧版权。

2014年,在《盐道》的作品研讨会上,《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面对在座的陕西文学大腕说,中国文学界对春平是最不公平的,本人低调,长期在外省,在本省的影响力远不如当地其他作家。这话让我安慰了许多,因为年初受邀到装阳采访,邀请方介绍井赠送《郎在对门唱山歌》影碟,我才第一次听说李春平的大名。

据说,《小说评论》 曾为李春平做过三个专辑,这在(小说评论》史上也是少有的。目前研究李春平作品的高校有30多所,其作品多次进入名校课堂教学和博士论文选题,这种待遇对于陕西作家来说,也只有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能在其之上了。

李春平的小说语言,犹如山泉溪流,其色清澈,其声朗朗,读之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李春平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至善至美,如《郎在对门唱山歌》中的小样儿、《悬崖上的村庄》里的瑶瑶。即使作品中躲不开的性爱,也那么神圣美好。无论是《郎在对门唱山歌》里的几个中篇,还是长篇小说《盐道》,处处体现着李春平的清新文风和唯真、唯善、唯美的精神追求。

根据李春平中篇小说《玻璃是透明的》拍摄的同名电影,2000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十部国庆献礼片之一,获得第八届北京老员工电影节多个奖项;中篇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改编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实名制电影,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力压群雄,斩获“最佳编剧奖”等五项大奖。

写作是一种非常艰辛的劳动,关于这种劳动的艰辛程度,路遥在他的文学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对于李春平来说,尽管文学创作耗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保持着很佳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李春平自嘲地说,我要养家糊口,我必须笔耕不缀。

白李东在《远去的故乡》中写道:每个为文者的心灵归属地都在自己的故乡。路遥心里装着艳艳不败的陕北“山花”,莫言有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永恒引导,贾平凹是商州过往的人事物象在心头萦绕。回归故土的李春平也将目光和思考投向了家乡,希望自己的作品“多一些文化内涵,多一些历史记忆,多一些艺术.上的纯粹。”于是有了为紫阳量身打造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有了长篇巨著《盐道》。

“寰宇浩浩, 九洲茫茫。紫气东来,遍地祥光。洞天福地,惟我紫阳!西枕蜀渝,东接荆湘,巴山环拱,秦岭回翔……”这是李春平为紫阳置县五百周年而作的《紫阳赋》的片段。《盐道》所描绘的正是蜀、渝、荆、湘这片土地上的古老传说。

在《盐道》这部长篇小说里,李春平以其平实无华的语言,描绘着镇平盐道上那些尘封很久的故事和传说,“极力呈现三省交界多元文化交融的镇坪地方风俗,艺术地还原当时的镇坪盐道生活场景。”无论是家庭生活的鸡零狗碎,还是盐道上的情仇思怨,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

中国小说学会长雷达称,《盐道》具有民俗学和文化学的双重意义,它的价值既是文学性的,也是文献性的。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谈到《盐道》时说,每个作家都要找到自己的根,从根上长出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盐道》触摸到了历史之根、文化之根。”作家贾平凹也称,《盐道》是一部立足于文化之根的好小说。

李春平是一个有文学理想的作家,他热衷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在茫茫古道上寻找过去的历史痕迹,希望用文学去激活古盐道上的生活景象。计划用十年时间写作《盐道三部曲》,第一部为《盐道》,第二部《盐味》于2018年元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李春平教授在学院威望极高。在我们拜访李教授的时候,一位年轻教师敲门而入,并自报家门,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外语系工作了十年,言称从现在开始,用一辈子的时间翻译和推介陕南作家的作品。李春平非常爽快地表示支持这位年轻教师的工作,并答应为这位年轻教师的工作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在和李春平交流的过程中,他多次停下来回想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自称过于紧张。尽管时至深秋,这位年轻的教师竟然是满头大汗。

事实上,作为教授的李春平是极为亲切的。是那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老师。他非常喜欢员工,他每年都带着一两个文学写作基本功较强的员工,经常和员工一起吃饭,走路,开玩笑,他希望员工无拘无束,呈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一般来说,很多员工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的都是经过包装或伪装了的,李春平则让他们去掉那些包装或伪装, 让他们“真相毕露”,这样才能看清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和所思所想,从而纠正他们的偏差,使他们健康成长。李春平自己说,他带出来的员工一般都比较顽皮,比较脸厚,也比较自信,因此也更具有沟通能力和生存能力。颖儿就是李春平教授的员工之一,是李教授从未“教过”的员工。

就在我们天马行空、聊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李春平接了一个电话,说老大让过去吃饭。就坐时,颖儿和那个被称为“老大”“大姐” 的小姑娘分坐老师两边。在就餐的整个过程中,老大一直在诉说着工作中的遭遇,老师就那么爱怜地、微笑地听着。酒足饭饱,话题转换,老大又充满了正能量。

老师分明是个男的,你们为什么称他为“小妈”?当我分别向颖儿和她的大姐问同一个问题时,她们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老师对我们爱的太心细,像妈妈一样。

安康回来之后,颖儿在微信中告诉我:“我们热爱他,就像是左眼热爱右眼。他默默地关注着我们的生活,给了我们宽阔的视野和包容的态度。他拿我们当员工、当朋友、当女儿、当未来,我们视他若老师、者朋友、若父亲、若母亲。我们嫌弃他繁琐唠叨,嫌弃他自恋自嘲,也深知这唠叨里是细腻的关怀,这自恋是给我们树立着人生的方向。”

来源│《陕西人才》2018年第2期